上海戏剧学院的校园里,我终于见到了那个活跃在我朋友圈中,时而身着印度传统服饰翩翩起舞,时而身着汉服衣袂翻飞的身影——他是23级跨文化交流学研究方向来自印度的留学生泽仁。眼前的他,穿着日常简单的衬衫牛仔裤,架着一副大黑框眼镜,用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将他跨越国界的文化探索之旅娓娓道来。
泽仁的文化探索之旅,根植于曼尼普尔邦深厚的传统土壤。童年爱好舞蹈、少年时开始学习舞蹈的经历,在他心中早早埋下对古老传统文化“说不清、道不明”的迷恋种子。儿时荧幕上那些中国武打片和古装剧,使他对东亚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进而牵引着他走向中国这片土地。从云南求学时学习企业管理,到毕业毅然放弃优渥工作机会,转而选择踏入上海戏剧学院攻读跨文化戏剧专业,泽仁的每一次人生抉择,都源于内心对文化根源近乎本能的追寻。对于泽仁而言,上戏的求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,更是一场“由技入道,再由道入技”的历练,在这里他遇到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,他们一道在实践与思考间循环往复,在不同的文化传统间穿行,不断向着艺术与自我发问和求索。
泽仁在两种文化间的穿行并非纸上谈兵。他活跃的身影穿梭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,在朋友圈中不断展示着他身着印度传统服饰的舞蹈视频、回到家乡表演中国舞的视频以及飘逸汉服的写真等等。让他印象颇为深刻的一次文化碰撞发生在上戏暑期班的京剧课堂上——当老师教授繁复的身段时,泽仁惊讶地发现,得益于扎实的印度舞基础,那些对他人而言艰涩的动作,于他竟有天然的熟悉感,其后学习唱腔时共鸣亦随之而来。他以身体为媒介感知到了跨文化戏剧的命题,敏锐地捕捉到了两种古老艺术在审美与表达上隐藏的共通之处。这种切身的跨文化戏剧体悟,在进入上戏后便成为了他的研究重心,在导师俞建村的指导下,泽仁聚焦于这两种古老艺术的比较研究,以此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,前不久,他顺利完成了毕业答辩,为他在上戏的学习画上了圆满的句点。
但泽仁的文化探索之旅并不打算止步于此,当被问及毕业后的打算时,他说想要继续耕耘中印跨文化交流的园地,继续探索中国古典戏剧与印度古典舞蹈融合的可能。而当被问及为何执着于在中印之间搭建文化桥梁,泽仁的见解清晰而发人深省:“我们好像更多关注东西方的文化交流,而忽视了东方内部的文化交流。在历史上,东方内部的交流也曾颇为繁荣,在当代,我们需要重建它。”他观察到,当传统文化成为年轻人的时尚选择,其背后是青年一代在全球化浪潮中对“我是谁”这一身份认同问题的追寻,本土的、传统的文化元素,正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向世界介绍自己、确认身份归属的可能答案。
泽仁既是印度曼尼普尔邦舞蹈的传承者,亦是中国汉服与京剧的热忱爱好者,还是跨文化戏剧的研究者和实践者。他轻盈跨越国界的身影,如同一个充满希望的剪影: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之间,在自我与他者的理解之上,这位印度青年正以身体为语言,以行动为宣言,用最纯粹的姿态,舞动出文化交融的无限可能。